我国超导材料的发展历程
中国的超导研究起步较晚,但经过数十年的潜心发展,已经成为国际上超导领域不可忽视的中坚力量。我国稀土资源储备丰富,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超导线材的优势。
1951年,中国低温物理研究所经钱三强等人提议,自洪朝生先生归国后得以建设,这是中国低温物理学的开端。在洪朝生先生的主持下,建立了各类低温研究所;设立中国科大低温物理专业,培养出一大批中国超导领域的佼佼者,如赵忠贤先生;制造、调试成功了氢液化器,为“两弹一星”事业奠定实验基础;制造、调试成功了制活塞膨胀式液化器,为后来中国超导研究创造了必要条件。
1960年,管惟炎先生回国,在低温研究室开展超导体的相关研究,五年后,其课题组成功制得中国首个强磁场超导磁体,取得突破性进展。
70年代末,中国超导领域发展初具规模,中外交流的开展使得国际经验共享日渐增多,以赵忠贤先生为代表的一大批有志之士出国进修,不断拓宽中国超导领域的国际视野。1986年,自柏诺兹和缪勒实现30K的突破性进展后,一直坚信“结构不稳定性可以导致高临界温度”赵忠贤先生通过掺杂锶在SrLaCuO多相系统上实现48.6K的转变温度;朱经武和吴茂昆两位华裔科学家也通过类似的方式实现了39K的转变温度。此后,中国乃至全世界都开始了高温超导领域的研究热潮,中国数十所高校和研究所均开始投入高温超导研究工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