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主站|会员中心|保存桌面|手机浏览
32

猎迅(天津)电气科技有限公司

半超导电机,超导电机,盘式电机、汽车轮毂电机、盘式超导电机、节能电机,电机节...

网站公告
碳 猎迅电气科技有限公司(下称“猎迅电气”)主要生产研发高频交流电半超导材料包含超导电机,超导永磁电机、超导永动机、超导电机控制器、控制柜、超导变压器、微风发电机组、地磁发电机,空晶动能发电机,并低碳供热机组,常压智能多级加,太阳能集热板、电锅炉、智慧能源系统将此技术应用于电力超高节能行业。在中国“3060双碳目标”的大政策前提下,将在研发制造/业务版块/行业领域/资本经营上,更好的配合工业高耗能企业进行智慧节能改造。
新闻分类
联系方式
  • 联系人:翟经理
  • 电话:13601393339
站内搜索
 
友情链接
  • 暂无链接
首页 > 新闻中心 > 超导现象发明及应用发展历史
新闻中心
超导现象发明及应用发展历史
发布时间:2023-09-06        浏览次数:202        返回列表
 超导现象发明及应用发展历史
1911年超导现象被发现至今,已过百年,寻找可使用的超导体是超导领域一直以来的梦想。在100多年的时间里,科学家们主要做的一件事情,就是不断地寻找更高温度的超导体,刷新超导临界温度的记录。
微信图片_20230906111040

1911年,荷兰物理学家海克·卡曼林·昂尼斯(Heike Kamerlingh Onnes)发现,把汞冷却到-269摄氏度时电阻会突然消失,电子会在其中无阻碍地运动。后来,他又注意到许多金属和合金都具有与汞相类似的特性,他将这种特殊的导电性能称之为超导态”——这是人类首次发现超导现象。昂尼斯因研究物质在低温下的性质,并制出液态氦而荣获19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

1933年,德国物理学家迈斯纳研究发现,当一个磁体与一个超导体彼此靠近时,受磁体磁场影响,超导体表面会形成超导电流,超导电流产生的磁场在超导体内部,它与磁体产生的磁场大小相等方向相反,二者抵消以后,超导体内部的磁感应强度变为0,也就是说超导体具有抗磁性,这一现象被称为迈斯纳效应

1957年,第一个真正能描述超导现象的BCS理论诞生,由美国科学家John BardeenLeon CooperJohn Schrieffer基于波粒二象性建立,并于1972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。BCS理论将超导现象理解为一种宏观量子效应,该理论指出,金属中自旋和动量相反的电子可以配对形成库珀对,库珀对在晶格当中可以无损耗的运动,形成超导电流。简单来讲,电子在晶格中运动时,会吸引邻近区域的正电荷,形成高正电荷区,而后高正电荷区又会吸引自旋方向相反的电子,该电子与原先的电子能以一定的结合能配对,当温度很低时,该能量可能比晶格原子振动的能量要高,因此,库珀对无法和晶格发生能量交换,也就是说无法产生电阻,即形成所谓“超导”。但通常情况下,这种晶格点阵有缺陷,会因热振动使电流产生阻碍。

至此,超导体的三大基本特性完全导电性、完全抗磁性和宏观量子效应均已奠定。

微信图片_20230906111116

1962年,约瑟夫逊研究了两块超导体被一层薄绝缘介质分开后,在两端施加电压,电子会从一端穿过绝缘体到达另一块超导体,就好像超导体与绝缘体之间存在隧道一般,这种现象叫做隧道效应。而当去除电压,神奇的事情再次发生,两块超导体之间仍会存在微弱的电流,这就是超导体的约瑟夫逊效应

1973年,科学家发现了保持了近十三年记录、超导转变温度为 32.4K-249.92 ℃)的超导合金——铌锗合金

1986年,瑞士苏黎世IBM公司的柏诺兹和缪勒在铜氧化物体系发现了35K的超导

1986年,美国贝尔实验室研究出了打破夜氢40K的温度障碍,临界温度为40K-235.15℃)的超导材料。

1987年,美国华裔科学家朱经武和中国科学家赵忠贤陆续把---氧转变温度提高到了90K-185.15℃,从而发现了高温超导体材料,打破了液氮 77K"温度堡垒"

1988年,日本实现了液氮温区超导体的理想,研发出了转变温度为110K-165.15℃)的超导材料Bi-Sr-Cu-O,解决了困扰科学界多年的问题。超导热从高温超导材料被发现以后席卷全球。转变温度达零下150.15℃的铊系化合物超导材料和转变温度达零下140.15℃的汞系化合物超导材料相继被发现,高压条件下的汞转变温度能达到"恐怖164K-111.15℃)。

20072月,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细野秀雄教授和其合作者发现了转变温度为零下 251.15℃氟掺杂镧氧铁砷化合物

20082月,日本科学家发现铁砷化物体系中存在26K的超导电性。在中国科学家的努力下,这类材料的超导临界温度很快就突破了40K,在块体材料中实现了55K的高温超导电性。而高于40K以上的超导体又被称之为高温超导体,铜氧化物和铁基超导体,是目前发现了仅有的两大高温超导家族。

2016年,英国爱丁堡大学EGregoryanz等人在325 GPa获得了氢的一种 “新固态,认为可能是金属氢,论文发表在《自然》杂志。

同年6月,德国科学家在arXiv贴出了关于石墨晶体中存在350K超导迹象的论文,样品来自巴西某矿产的石墨晶体。但理论上,石墨烯中是否存在室温超导电性,一直以来是争议的一个焦点之一,而论文的超导证据只是电阻在350K存在一个轻微的下降,并会响应磁场的变化,专家认为这可能和超导关系不大。

2017年,美国哈佛大学研究团队宣布在495 GPa下实现了金属氢,他们观测氢在压力不断增加过程中,从透明氢分子固体,到黑色不透明的半导体氢,最终到具有金属反光的金属氢,论文发表在《科学》杂志。

九、总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