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、今日事件是韩国团队的LK99材料(铜铅)体系经美国LBNL初步模拟,认为具备室温超导的理论可行性;此外美国的TAJ公司也宣布发现一种石墨烯泡沫材料,同样是室温超导材料。国内层面,华中科技大学在B站发布视频,首次验证合成了可以磁悬浮的LK99晶体。
3、最近实验室方面发布了很多超导理论的进展,但实际验证还需时间。理论虽还待检验,产业化已经在快速发展中,尤其是高温超导。
对最新实验室发布的论文的解读:论文用室温超导材料性质进行电脑模拟,做出了可以实现室温超导特性的理论值。但实操起来合成上是有难度的,所以现在就是理论上可以实现室温超导,但实际上材料端都还没有做出来,材料需要有微弱抗磁性和导电能力,都还不满足。至于什么时候做出来现在都给不出确定的预判。
本次论文数据关注度相比3月更高,因为3月美国迪亚斯团队当时是说要1w倍大气压下才能实现室温超导,且后续被证伪,所以没有产业化应用的价值,也没有实验室复现。而这次的论文是常温下的数据,没有使用条件的限制。
4、超导行业已经产业化的主要是高温和低温超导。低温是液氦温区,高温超导是用液氮可实现。低温超导是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产业化,包括磁共振等,但液氦昂贵且需进口,高温解散了液氦的限制,所以有望更多商业化。高温这两年上下游也有变化,上游是良率和成本这两年都有突破,19年采购带材需要300-400/米,现在只需要80/米,之后可能30-40/米都能采购到,所以有望1-N。下游电网(深圳今年有铺设电缆)、能源、核聚变领域都有进展。高温的优势主要在于磁体强度要由于低温和常温,低温只能有15特斯拉的磁场,高温是可以做到45特斯拉及以上的磁场强度的。
5、此次出现的室温超导材料如果验证成功,则是全新的材料体系,以关注度最高的韩国团队为例LK99为铜铅材料体系,目前市面上尚没有直接应用过此材料的相关公司,因此可被受益定价的资产有两类,底层团队Knowhow的迁移+室温超导成功后直接受益的下游。
6、底层团队Knowhow迁移方面,我们认为应该关注实现高温超导产业化的公司永鼎股份(东部超导)、精达股份(上海超导);高温超导是铜银体系,这些公司本质的核心壁垒在于设备,如何将高温超导材料镀膜,这些设备产线均为高度自研,无法外采。而实现高温超导材料产品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的积累,未来有望迁移至室温超导的产业化,这些底层Knowhow属于核心资产。(高温超导公司基本稀缺性,国内仅三家龙头上海超导、东部超导、上海上创)
7、应用端:
线缆:高温在线缆的应用主要有两个优势,一是能节省70%输电走廊的空间,二是不需要变电站(无电阻)。建设主要在核心城区,因为在寸土寸金的地方会更节省成本。高温线缆成本是9000w。目前上海和深圳已经分别建设了两条,使用情况看上海在无人监督的情况运行的很好,每天能减少10%的成本。目前上海要继续建5公里线缆,但5公里的线缆需要2000千米的带材需求,现在带材厂商的产能不足够支撑,所以也带动上游带材的扩产。但现在其实只在核心城市才有一定成本优势。
磁体:联创基于磁体做了感应加热设备,原理是旋转金属切割磁感线发热,加热大型金属,预热软化,再生成挤压件。高温超导在磁体领域有两大优势,一是每年能节省约450w的电费,二是加热均匀性提升带来良率提升。公司在手订单超过60多台,客户采买能拿到40%的采购政府补贴。预计每年增加200台需求,约20亿的年增。今年预计交付10台,过两年可能就能达到200台。
晶硅生长炉:今年上半年有陆续推出光伏企业推出晶硅生长炉,因为理论是产生磁场,所以其实低温和高温都可以做,联创目前也在尽力打通下游,预计明年一季度可以推出原理样机,并且客户对低温和高温都是非常开放的态度。这一块应用就可以给到百亿空间。
核聚变:核聚变产生能量效率很高,也环境友好,安全性能也更好。核聚变实现的条件一是温度要达到1亿度,二是密度要足够高,三是能量约束时间足够长。核聚变实现一般是重力约束(无法实现)、惯性约束(无法持续)、磁约束,所以只有磁约束是在不断推进的,而超导磁体的优势在于能减少体积,也就减少了费用,降低了进入门槛,22年私人投资额已达到30亿美元,包括openai,微软等都有投入,而这30亿美元大多会投入到高温超导。
8、行业空间上,以上所述下游应用空间可以达到千亿规模。产业链布局上,上游包括上海超导、西部超导,下游包括联创光电等。技术壁垒上,下游加工壁垒更高,因为陶瓷性材料本身较脆,在强磁场下做到不断裂是比较困难的。格局上,室温超导的出现对高温低温可能会有威胁,但因为室温量产没有那么快,高温和低温发展空间还是很大,且如果室温超导真的量产,上游带材也会跟进。
3)涉及矿产公司2022年产量: